古代中国的教育特点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6、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
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是经历了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这四个阶段。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夏商: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学校名称分别为庠、序、校,此时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
西周:出现国学和乡学。国学设置在诸侯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主要是以官学的办学形式为主,面向奴隶主,呈现出政教合一、学在官府的特征,体现了阶级性的特点。那么在这一时期,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内容,其中核心是礼乐。
春夏战国: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可以自由讲学、自由办学,打破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开始面向所有人。进入到战国时期,私学繁荣,出现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主的显学。
汉代:官私并行。在这一时期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把儒家思想摆在了正统地位。
隋唐:出现了六学二馆,不同等级官员进入到不同的学校进行学习,体现了等级性。在选拔人才制度方面,建立了科举制。
宋代:书院盛行。学习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
明清:明朝时期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废除。
古代教育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ertongjiaoyu/10761.html
上一篇: 牛顿的第三定律是什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