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激情塑造时代楷模——看河北梆子《李保国》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视频加载中...
报告剧?文献剧?抒情剧?这部以真实性为创作标准的剧作在打动观众的同时,也给戏剧评论者们一个新的观剧体验:远离光荣事迹的铺陈,远离提领纲目的中心冲突,远离观众对英模题材的习惯性期待……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以散文化的结构方式,配合主人公与各个角色激越慷慨的梆子声腔演唱,让我们认识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这样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戏,在戏曲现代戏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人们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印象还是戴着厚厚的眼镜、埋首于书本中的形象,而李保国是用先进思想与现代理论武装起来的,敢于行动的具有当代气质的知识分子。他三十五年如一日,每年深入基层200天,让140万亩荒地变绿田,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令10万余农民脱贫。
编剧孙德民面对这样一位做出如此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笔下春秋,化作了贯穿全剧每一场次的主题歌曲。“那是谁的身影,脚步匆匆;他在太行山里,走了一生。见不得乡亲们还在受穷,撑着带病的身躯,汗洒盛夏血浸寒冬……那是一片片贫瘠的土地,他用知识绘成风景;那是一双双焦虑的眼睛,他用生命换来笑容……”这首主题歌曲,把李保国奋斗一生的动机与行动和盘托出,也把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和盘托出。听着这首歌曲,我们似乎感受到作者个人的激情在戏剧客观呈现的“外壳”中澎湃的跃动。借此,我们也找到了这部剧作情节的内在动力和黏合剂。
主创是怀着激情来提炼主题、深度开掘人物的。编剧孙德民说,他追求的是平凡中透着伟大,细节中蕴藏大爱,冲突中展现人格,要把李保国的大爱之情贯穿其间。为了挖掘李保国的情感世界,孙德民带领编创人员到李保国生前奋斗过的山村走访,主创的创作激情和剧中人物的奋斗激情在剧中交汇与铺陈,形成了元气充沛、血脉偾张的气势,成为连接人物关系,推动剧情发展,塑造李保国形象的重要动力。这种激情伴随着李保国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上的奋斗,伴随着李保国对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的坚守,鼓舞着李保国在岗底村根据气候、光照等条件开展优质苹果种植,教授乡亲套袋技术,并使村民获得水果大丰收。这种激情成为这部作品的节奏和韵律,应和着情节展开的频率和振幅,从而使之拥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这是一个产生了像李保国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巨人的时代。剧中人物的奋斗激情中,积淀着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厚富藏。他们的性格、气质和内在热情,使他们的思路和行动,超越了生活表层的日常性和平凡性,驶向更为超拔的精神高度。
当学生们因为老乡不理解,因为这个项目挣不到钱,因为从事的课题研究难以在刊物上发表,而要离开岗底村时,李保国却把“使农民脱贫致富”“使国家富足强大”当作知识分子的使命,立言“要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这句豪言壮语所蕴藏的进取精神,是知识分子豪情满怀、自信满满的有力证明。当人们对李保国自费送农民出国学习果树管理技术的行为不理解时,他向人们说出了自己深藏的理想和愿望:“要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一个老农民!”如此坦率,如此真诚!时代与激情,就这样相互映现着,激荡着,在这部作品中向我们走来。
刘彦君 原刊于人民日报文艺
来源:新华号 中国艺术头条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艺评,|,激情塑造时代楷模——看河北梆子《李保国》”,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戏曲信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ctxj/28305.html
上一篇: 今天来说说唱遍河北的腔调,梆子腔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