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那么昆曲是如何兴起的呢?
昆曲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那么昆曲是如何兴起的呢
本文系作者西渣渣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民居分散,各具特色,在科技和交通都极为落后的古代,由于思想文化成果的交流有限,各地的艺术风格便带有明显的差异。作为综合性艺术形式的戏曲,在其发生之初,即形成了南、北两大派别—南戏与北杂剧。北杂剧的前身出现于金代, 产生于中原,繁盛于北京,广泛吸收金院本、诸宫调等前代艺术成就,在元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流行全国的舞台艺术,为后世戏曲在文学、音乐和舞台表演等方面提供了完整的参照,被史学界尊为元代文化产品的代表;南戏滥觞于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植根于宋词的成就和民间歌舞小戏,表演多采用民间的流行曲调和乡语言宋元以来长期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各种戏曲元素均未形成严格的规范元朝统一全国后,北杂剧向南方推进,一方面以正剧的姿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与南戏 之间形成了交融互动的局面,彼此取长补短,
杂剧表演剧照
南戏更是默默吸收着北杂剧的艺术成就,将其音乐套数、表演体制和剧本题材均纳为已用,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至元代叶,南戏的足迹已遍及长江以南的城市和乡村,如温州、福州、泉州、平江(苏州)衢州、婺州 、徽州、淮安、扬州等地区;南戏的发展也引来了知识分子的注意和参与,高则诚根据南戏旧篇改编创作的《琵琶记》被后世奉为“南戏之祖”。元末明初,对于南戏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南北剧作家加南戏创作,使其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剧本结构与南戏音乐特点的结合趋向严谨,文学表现手法和舞台表演手段不断丰富,出现了《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五大作品;南戏 在流传过程中,与各地的语言和音乐特点相结合,形成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四大声腔”昆山腔,元明初形成于江苏苏州的昆山,在四大声腔中产生较晚,而成就最为宏富,影响最为深广苏州,春秋时属吴国,历称吴郡、吴州,因境内有姑苏山,
《琵琶记》剧照
故又名 苏州宋代设为平江府,明初改为苏州府,辖吴县、长洲、常熟、吴江、昆山、嘉定、崇明七县;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又在昆山,常熟、嘉定三县交界地设置太仓州,隶属苏州府。自南宋以来,苏州地区富甲天下人口稠密,文化发达,演剧兴盛。那里既有南戏的编演(有人评说吴中演员表演南戏作品为当时一流)亦见杂剧的流行(有多位杂剧和散曲作家与苏州关系密切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于昆山之下的太仓设立海运仓,交通南北海运,号称“天下第一码头”,国内外富商巨贾云集,促使昆山和太仓迅 速崛起为新兴城市。社会的富庶,必然带来演剧的活跃,不仅官府、豪门的礼仪宴会少不了歌舞戏曲表演,就连百姓平日饮酒也要优人伴歌,每年四五月间还要在街上搭台扮戏,尽欢而止昆山有巨室顾家,据称与昆山腔的创立有着密切关联。顾家主人顾瑛(1310—1369),又名阿瑛,字仲瑛,又字德辉,号金粟道人,昆山人,是当时巨富,家资累万,
元杂剧舞台表演
尚雅习歌,善弹古阮,四十岁后修建别墅名曰“玉山佳处”,聚集文士往来唱和,蓄养声伎搬演戏曲顾家声伎有天香秀、丁香秀、南枝秀、小蟠桃、小瑶池、 小琼花、小琼英等十余人,顾氏文友有杨维桢、倪瓒、柯九思、李孝光、顾敬、顾坚、张雨、于彦、成琦、元璞等数十位,其中多有曲中高手,就连《琵琶记》作者高则诚也于至正九年(272)成为他的座上客。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笛,又号铁崖浙江会稽人,后居松江,是顾家常客。他是元末著名诗人,善吹铁笛,今存散曲南曲【夜行船序·苏台吊古】一套,套曲次序为:【夜行船序】→【前腔】→【斗蛤蟆】→【前腔】→【锦衣香】→【浆水令】→【尾声】倪瓒 (13011374),字符镇,号云林,又号风月主人,无锡人,善操琴,精音律,通北曲,今存北曲小令多首,如【人月圆】【小桃红】【凭阑人】【折桂令】【水仙子】等。
昆剧演唱
对于昆山腔的创立,最关键的人物是顾坚。明代音乐家魏良辅《南词引正》在提及昆山腔的渊源时明确说道:“唯昆山为正声,乃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善发南曲 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顾坚是灌园翁顾敬的子侄辈,而顾敬是顾阿瑛、杨铁笛、倪元镇等人的密友,顾坚以晚辈身份与诸人交往,从中接受艺术熏陶,向顾阿瑛、杨铁笛等人学习南曲的精粹,从倪元镇身上借鉴北曲的成果,同时接受他们对于声腔的评判,凭借 自身的音乐天分,成长为南曲作家与歌唱家,并将时尚流行的南曲与昆山的地方音乐相结合,充分挖掘南曲音乐的魅力,吸收北曲的部分特点,自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新腔,被当时人称为昆山腔。这种新腔的格律近似于海盐腔,而节奏快慢不同,其“流丽悠远”的特色 则胜于海盐腔。
戏曲舞台剧照
明代戏曲评论家徐渭认为它的音乐感染力“出平三腔之上”。明太祖朱元璋居然也听说过“昆山腔甚佳”,曾要人为他演出。元代末年,社会又一次陷入战乱,江浙大部分地区皆被战火,只有苏州一带未受大的破坏,大批文人富豪流离至此避难。朱明定鼎,社会逐渐安 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江南地区(主要包括苏州、松江以及杭、嘉、湖地区)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全国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中心经济恢复,漕运渐兴,太仓不久又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交通的发达,财富的汇聚,使这一地区人口激增,生活奢靡,成了 富人挥金银的乐土,当时有诗曰:“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城镇增加,昔日繁华再现;经济发达,促成演剧兴旺四方戏班和各种技艺荟萃于此,使苏州逐渐成为江南地区新兴的演剧中心。
杂剧表演剧照
入明以后,虽然北杂剧仍被上层社会尊为正剧,南戏在民间的影响却日益扩大。海盐腔和弋阳腔发展最快,嘉靖时期即已传唱南北,尤其是海盐腔,已经引起上层人士的注意,进一步挤占了北杂剧的演剧空间,加剧了北杂剧的衰落,拓展了南戏在全国的舞台地位。嘉靖 以前,新编传奇不断出现,各声腔之间也常互相改编演出,在舞台上彼此竞争。总体来说,诸多作品从质量到数量都难如人意。一方面因为明朝以程朱理学强化政治思想统治,乃至限制演剧的内容只能是“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之类, 严重禁锢了戏曲创作者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新创剧作的质量,甚至产生了一批专司劝化的鸿儒、大老和满篇说教、毫无艺趣的传奇作品,如邱濬的《伍伦全备记》邵灿的《香囊记》等。
戏曲表演剧照
另一方面南戏声腔体系初创,还处在不断地变革完善的过程中,大批专业和业余的戏曲工作者为满足观众对于观剧的多方需求,积极投身改革实践,曲坛呈现出纷乱繁杂、莫衷一是的状态,被祝允明这样的文人雅士讥为“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江南地区仅 昆山腔一种就有苏州(本城)、太仓、吴江、无锡、上海、长洲、毗陵、嘉禾等地的多种风格,各有名家立世,取胜标准不一。强大的理学思想控制之下也不仅仅只有顺从。明代中叶以后,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影响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在诗词曲画的艺术创作中 恣肆才情,文采风流,冠绝当世。其中精通音律的文人,酒兴起时每每当度曲,自为新声,成为一时风尚。苏州地灵人杰,集中了以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盛名传于后世。
戏曲表演剧照
他们在精神和艺术上的追求对于南曲声腔,尤其是昆山腔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名号多列历代曲学专著中: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明苏州府吴县人:仕途失意后,他不再属意官场,终日踏雪野寺,联句高山,或临街作画,饮酒浩歌, 狂诞至极声腔方面他善作散曲,现存作品几乎全是南曲经魏良辅点板的《词林选胜》一书,收录唐寅散曲颇多,以《闺情》“春、夏、秋、冬”四套最为著名每套联曲相同为【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一【好姐姐】→【香柳娘】→【尾】为昆山腔常用联套。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明苏州府长洲人,曾做过兴宁知县和应天通判他性玩世不恭,博学多才,对当时声腔的发展态势十分关注,于著作《猥学》中多有评论。
昆曲艺术表演
《群音类选》“清音类”收录其许多散曲作品,【八声甘州】“咏月”套曲传唱最广,联曲次序为【解三】和【油葫芦】相互回环的子母调,于散曲中很少见,这说明祝允明也善创新调。据称祝允明还作有杂剧,并搬上舞台,说明他对戏曲也颇为关注。作为散曲的声腔 与作为剧曲(戏曲音乐)的声腔实为一体,同一套曲子,作为流行清曲歌唱时即是散曲,用于戏曲音乐中即为剧曲实践中,既有将散曲作品只字不改引入戏曲者,也可将剧曲选段摘出歌唱以唐、祝二人为代表的苏州文士,正处在南戏声腔竞相变革的时代,他们以自身的 美学标准积极参与声腔的创作实践,甚或亲自抚琴歌唱,蔚然成风,对于丰富戏曲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提高声腔的艺术水平都起了推动作用昆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家魏良辅正是在这批文人的包围之中,圆满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魏良辅(1501?-1584),字尚泉,又作上泉, 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流寓于江苏太仓。
昆曲艺术表演
明代著名歌唱家、戏曲音乐家、昆曲改革家据史料记载,他最初是北曲歌唱家,因水平逊于另一位北曲家王友山,转而钻研南曲又“愤南曲之陋”,他摒弃了海盐、四平诸腔,而只选中了以流丽悠远见长的昆山腔作为立足点,依托其深厚的北曲修养,开始了音乐生涯的 新阶段魏良辅的歌唱不独重视嗓音的色质,更注重字斟句酌、行腔圆润。在南曲尚无统一规范的状态下,他把北曲歌唱中业已发展成熟的润腔手法和突出人物性格情感的艺术追求引入南曲歌唱,又得到南曲名家太仓户侯过云适的多方指点,使昆山腔更加委婉细腻、清远 柔美,被称为“水磨调”。通过亲身实践,他总结出一套较系统的昆山腔演唱技法,著成《南词引正》一书,一名《曲律》。魏良辅以其出众的音乐才华和演唱天分,与邓全拙、周梦谷、朱南川、陆九畴、陶九官等一争高下,并很快以压倒之势在苏州歌坛独领风骚,被 后世尊为昆山腔的一代宗师。
昆曲艺术舞台剧照
魏氏当时即引来众多追随者,如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朗朗、周梦山、潘荆南、陈奉萱、潘少泾等竞相附和;更有梁辰鱼不但模仿清曲,还将魏氏新腔引入传奇创作,开启昆曲时代的先声魏氏后学尚有张新、赵瞻云、雷敷民、周似虞、李季膺、钮少雅等魏良辅身 边还聚集了一批著名琴师,分别擅长多种南北乐器演奏,在与魏氏长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默契配合,共同致力于器乐伴奏的发展明代中叶是南、北曲实现水乳交融的关键时期。南北合套在曲牌运用上已成传统,魏良辅又成功完成了南、北曲在声乐方面的结合只是器乐 伴奏方面尚不配套南曲原用笛、箫等管乐伴奏,此时也有人使用北曲的弹拨乐器(弦索)为南曲配唱,但协调不力,被称为“方底圆盖”。张野塘的器乐改造令弦索适应南曲的演唱,其功不亚于魏良辅的声腔改革张野塘,河北人,北曲弦索专家,因获罪发配苏州太仓卫 。
昆曲艺术表演
后结识魏良辅,被招为婿,一边学习昆山腔,一边改造三弦的材质、形状和弹奏方式,使之与昆山腔相配。在家学熏陶下其子也创制了一种两弦的新乐器提琴,与三弦相合,更加强了柔曼婉畅的特点。至此,昆山腔的伴奏乐器由原来的笙、管、笛、箫、琵琶,增加三弦 、提琴、阮、筝,已发展成了一定规模的管弦乐队,极大丰富了昆山腔演唱的音乐表现力,在戏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经过魏良辅及其随者的艰苦努力,昆山腔终于成为了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腔,很快确立为南曲的正宗声腔,这一过程在明代嘉靖年间完成昆山腔自元末 明初创立到明代嘉靖以前,较多地用于苏州地区的清唱活动,号称“坐冷板凳”。迄今为止尚未见那时使用昆山腔进行(南戏)传奇创作和演出的明确记载,当然也不能就此认定此时期绝无昆山腔演剧。
昆曲艺术表演
魏氏改革后的昆山腔成为苏州地区的流行乐曲,便有剧作家开始借此新腔创作传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昆曲”。如隆庆年间张凤翼的《红拂记》,汪廷讷的《狮吼记》,高濂的《玉簪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等,被认为是将新创昆山腔音乐与传奇创作相融合的第一批 作品,其中以梁辰鱼《浣纱记》的创作最为成功,影响也最大。这既与作者个人的魅力有关,也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使然。梁辰鱼(约1519约1591),字伯龙,号少白,又号仇池外史,明代江苏昆山人,先世为昆山望族。他是著名传奇剧作家、音乐家又以诗书名于当 世;喜交游,风流倜傥;善度曲,精通音律。他与前后七子、将军戚继光等当世名流皆有交往与曹大章等人有“莲台之会”,与莫士龙等人组成“鹫峰诗社”,与金銮、张凤翼、 潘之恒等人曾在南京往来唱和,江湖侠士、世外隐者无不归附。
昆曲舞台演唱
魏良辅推出新昆山腔之时,梁辰鱼亲得其传,转喉发音,声如金石,成为一方歌舞场中的领袖。此后他又与音乐家郑思笠、唐小虞、陈梅泉等继续钻研改革,进一步将新腔的特点与传奇舞台相结合,借戏曲场面中的锣鼓之势和表演之功,弥补新腔冷唱的不足经他变革的 新腔已稍别于魏氏的清曲,自成一派流行于贵族豪门,他也成为当地歌坛宗师。他用新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和散曲集《江东白苎》等,成功实践了他自己对于新腔的加工。《浣纱记》创作于隆庆年间,取材于江南地区家喻户晓的春秋时期吴越相争的故事,为适应当 时社会喜观“才子佳人剧”的需求,将西施与范蠡的爱情作为全剧主线,使该剧首先便拥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剧本结构又不落俗套,将爱情置于吴越争霸的政治背景下,让观众一起感受乱世的沧桑。
昆曲舞台艺术表演
该剧文辞华美,是受当时文坛骈俪风格的影响,但不堆砌词藻,而是注意突出人物性格和情感该剧作就,得到广泛的推崇,一扫明朝前期戏曲舞台的平淡和沉闷,给观众带来清新的享受。《浣纱记》使新昆山腔由清唱为主转入清曲与剧曲并重的新阶段,开创了戏曲史上的昆曲时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昆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昆曲的由来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zong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金代和元代,在那时的北方兴起杂剧,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戏文起源于建炎南渡前后。明太祖洪武年间时,南戏文加北杂剧成传奇。
昆曲的发展史是什么?
昆曲历史悠久,其代表着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它剧目丰富多彩,唱腔婉约柔美,表演载歌载舞。
昆曲是流行于我国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用昆腔演唱。“昆腔”也叫昆曲、昆山腔。昆腔(昆曲),或与北曲相对称为南曲、南词。它原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流行戏曲腔调,那时的南戏“巡演”曾流经江苏昆山地域,与当地的语音和音乐汇融。后经昆山声乐师顾坚的歌唱而改进,亦为推动“昆山腔”行成与发展。至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流寓江苏太仓码头的魏良辅等人对昆腔又进行了融会革新,以唱传奇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等伴奏。初只行于吴中,后渐流传各地使昆腔特别兴盛起来,成为明代至清中叶以前主要的戏曲声腔。后来,昆腔对其它剧种的行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昆(腔)曲,以联曲体的表演形式,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演出,明万历年间才以姑苏城为中心扩展至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万历末年昆曲流入北京。可见,古老的文化遗产昆曲的发源地应是昆山,苏州只是其当时集中传播的“中转站”。
昆曲的表演形式优美动人,剧目脍炙人口。行成几百以来,昆曲以优美动听的曲(词)牌《醉花荫》、《沽美酒》、《四门子》、《折挂令》、《粉蝶儿》、《水龙吟》等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多为其它剧种吸收所借鉴。如在京剧行中演员讲究“唱念做打(舞)俱通,文武昆乱不挡”。其中的“昆”即为昆曲也。如京剧中武戏的《挑滑车》、《伐子都》,旦角戏的《游园惊梦》、《贩马记》,武旦戏的《挡马》、《扈家庄》等都属昆曲、红净戏《古城会》中关羽唱“吹腔”也是昆曲,凡属孙悟空的“猴戏”基本也都是唱昆曲。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百戏之祖”而著称及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它以博大精深,华美典雅之艺术风范而展献给观众。它又以牌曲联接起来的构成唱段及人物感情抒发自然的神髓表演,而被人们喜闻乐见。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昆曲是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那么昆曲是如何兴起的呢?”,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戏曲信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ctxj/271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