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是抱有什么希望在其中?

游戏攻略 2023-04-01 09:51:33   点击量 : 3039  

作者 : 游游

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是抱有什么希望在其中

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是抱有什么希望在其中?

除病消灾


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潍坊市被称为风筝之都。

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意义

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著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欢腾、一起喜悦。还不止是放风筝,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插柳、斗鸡等活动融入到清明节。一是悲、一是喜,一个清明节如何能将悲喜兼容?这可能由于清明节原本是寒食节,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要外出走动,做些娱乐活动,以锻炼身体,这样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现象了。

在古人眼里,清明节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放掉“晦气”、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一年平安吉祥。且不论“放风筝放晦气”的'巫术色彩,放风筝确实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它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虑,放松筋骨,活动肌肉。所以放风筝作为一项体育活动,自然地和清明节融在一起了。

放风筝的技巧

1、掌握风向和风速强弱,风力合适时,逆风向前边跑边看。

2、风筝向上爬升时,停下来,慢慢放线,风力不足时,快速向后收线。

3、放风筝最好有助手帮忙,将线拉长约10公分,面向逆风,拇指和食指轻扶着骨架。

4、直到风筝升起相当高度时,前后轻抖,使其稳定,可把风筝系在树干上或物体上。

清明节为什么有放风筝的习俗呢?

放风筝一开始和原始宗教活动密切有关。

在过去还长期处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更不明白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是造成人类痛苦贫困的社会根源,因此产生了崇拜神灵,祈求天赐好运的心理。

这种信仰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放风筝上也有所寄托。

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祛难”的目的。

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称之为“放晦气”。

在宋代的李石在《续博物志》一书中写道:

“春回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踏青放风筝,沐浴阳光,舒展筋骨,引颈远眺,极目云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内、内热积聚、气血积郁的人,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肺呼吸容量,可起到清除“内热”和吐故纳新的功效。

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

因为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扩展资料:清明节放风筝注意事项:
1、要根据天气变化作好对皮肤和身体各器官的保护。避免日光性皮炎以及过度紫外线可能造成的皮肤癌以及烈日下的脱水等。
在天气不太温和的时候,老年人和末梢神经不好的人尤其要注意气候变化和运动量的适当,因为长时间的站立会导致手脚的冻伤。
2、注意环境的选择。机场旁、电线杆附近、火车道旁、高楼顶或闪电时,绝对不可以放风筝。在公园里、小山丘上、河川旁或海边空旷处,较适宜放风筝。
3、放风筝时切忌不要在人多的地方,更不要在比较集中的公共广场上放风筝,因为行人多,风筝线也是会伤人的,据悉河南一男子撞向风筝线喉咙被割破,差点丧命。
4、在放风筝的地点选择上要选择宽敞的非交通道路,注意周围地面情况,路面要平整,没有沟沟坎坎,事先观察好运动范围内的建筑物情况,因为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人总是在倒行,所以要特别注意防止摔伤。
5、注意观察周围是否有电线,防止因风筝与电线接触发生触电事件,要尽量保持风筝的干爽,如果挂在电线上不要贸然去取,防止触电和摔伤。
6、由于风筝运动的特性,需要长时间仰头,同一个姿势要保持较长时间,因此提醒老年人和脊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运动者在参与此项运动时尽量避免突然转头,以防脑血管的突然收缩,同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节参与运动的时间长短。
7、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运动者尽量避免在喧闹的活动场地长时间进行放风筝运动。

古人放风筝的寓意是什么?

放风筝作为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考证,我国古代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可以一直持续至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在隋唐时期以前,放风筝还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放掉身上的晦气。当风筝放飞升高后人们就有意把引线剪断,然后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这样可以带走人们身上的晦气、烦恼、苦闷、忧患和病痛。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于是在这一天,古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都写在了纸上,然后人们将纸扎在风筝中放飞,让写着烦心事的纸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

因此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辟邪的一种护身符。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放风筝早已经冲去了旧时的巫术色彩,古人只不过是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

相关内容说明:

风筝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

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成‘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潍坊市被称为风筝之都。

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yxgl/389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