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飞鸟厌其羽”是夏天的真实写照吗?
是
“飞鸟厌其羽”出自宋代梅尧臣的《和蔡仲谋苦热》,全文译文为:大热晒万物,万物不可逃避。干燥者想从火中,液体的要流膏。飞鸟满足它的羽毛,走兽满足它的毛。人也害怕烯綌,更何况是戴袍。大厦虽然说托,叫风不动点。不知山水间,我们有什么不同。苍蝇蚊子更昼夜,身体被困搔搔。四序如迭代,会有秋气高。我们的古人最善发挥丰富想象,对苦热自也不例外。
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异想天开地形容说,“五岳翠乾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意思是,大热天把五岳诸山的翠绿的树木都烤干了,把天上的云彩也烤蒸发掉了。阳侯是波涛神,它躲在海底发愁,担心这大热会把大海波涛都给蒸发干了呢!这种想象已可谓厉害,可是宋代王令还要高出一头。他在《暑早苦热》中接着说:“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也就是说,如果再继续大热下去,天上云彩、地面江海蒸发完后,数万光年外的银河(系)也要“烤干”了。这是何等的“宇宙大热”!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苦热形容 社会人事
夏热肆虐,诗人们自然是“恨之入骨”,因此常把它比作坏人坏事。宋末元初,宋人遭亡国之痛。许多诗人对元朝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真山民是其中一位。他改名“山民”,即山野之民,就是表示他决意放弃仕进,隐居一生。他曾写下一首《山亭避暑》,前四句是:“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一看就是一首讽刺诗。他实际上把可恶的炎暑比作了残酷的元朝高压统治。他不让挂帘,就是为了让清风入室驱炎暑(元统治)。诗中“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则是讽刺那些入(元)朝为官的人,说哪儿都能去“避暑”,他们却偏偏去“趋炎附势”。唐代诗人杜牧,曾有《早秋》一诗,诗中有两句“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我理解的意思是,大热如酷吏之去,清风如故人之来。他把大热比作了酷吏。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宛陵先生。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唐载记》、《毛诗小传》等。词存二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yxgl/38761.html
下一篇: 常见的机动车号牌中没有哪两个字母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