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壮士归玉门讲的是什么

生活小常识 2023-04-03 20:09:58   点击量 : 14263  

作者 : 小艾同学

十三壮士归玉门讲的是什么

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单于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此时正值汉明帝驾崩而无暇发兵,救兵不至,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

汉兵粮尽,陷入困境。他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直至章帝继位,才出兵战败匈奴。当援兵来到耿恭守城时,城中仅余26人。待随汉军回至玉门关时,仅剩了13人,而且衣服洞破褴褛,形容憔悴枯槁。玉门关守将感动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汉朝派出的救兵先打了车师国,大获全胜,车师国再次臣服,因为车师国被匈奴打败后背叛汉朝了。这时候汉朝大军就要班师了,结果范羌要求去救耿恭,得到了两千士兵,于是范羌率领着两千人不辞劳苦-从深达一丈的雪地跋涉而过。

耿恭听到马蹄声以为是匈奴军队,结果是汉军,于是立即振奋精神带着手下仅剩的26人接应范羌,打败了匈奴。而这些人跟着救兵返回玉门关时仅剩13人了,所以叫十三勇士入玉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人物?

为玉碎,不为瓦全
项羽宁愿在乌江自刎,也不愿搭船渡江;
屈原宁愿投汨罗江自杀,也不愿苟且偷生;
苏武宁愿引佩刀自刺,也不愿负国;
元景皓宁愿被杀,也不愿改姓……
此之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意是说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以保全。后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自古以来,多少英雄烈士都是秉承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为保存节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之路。我想,他们的做法是否是最好的?
可是很多人都那些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惋惜。试想,假如项羽选择搭船渡江,以后或许能够东山在起;屈原选择坚强生活,或许能够被圣主任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元景皓选择改姓,他日再集聚人才,也许也能报仇……
可能你又会说,这只是“也许”,“也许”就是说不确定,不确定就是项羽不一定能够“东山再起”,屈原不一定“被圣主任用”,元景皓不一定能“聚人才而报仇”。
是的,我只能说“也许”,然而谁又能说“一定”呢?然而死了的话就再也不可能有“也许”了,再也没有机会了,死了还谈什么机会呢?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固然死得光荣,也有后人惋惜,也有后人来赞叹,可是,我不赞同这种做法。难道在那些不该死的时候以死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翻开历史,也有很多人“不为玉碎,为瓦全”。司马迁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最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后灭吴称霸,成为春秋最后的一代霸主;韩信接受“胯下之辱”,后成为一代名将……
我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这种做法不理智,节操诚可贵,但生命可贵。生命若在,还怕没有机会他日“东山再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难道就没有“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的勇气吗

十三将士归玉门后,汉章帝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十三将士归玉门堪称汉朝版斯巴达三百勇士和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其主角耿恭更是被认为比苏武更有气节的英雄。这是一出慷慨激昂、悲壮凄凉的英雄归家之歌,只可惜归家之后的十三人虽然暂时得到了重用,然而耿恭却在两年后被逮捕入狱,随后被免职遣送回老家,不久死在老家,这结局实在算不上好。

东汉政权稳定之后,朝廷重新取得了西域的控制权,设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参与攻打车师的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领数百人镇守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而同为戊己校尉的关宠则领数百人镇守在前王部柳中城,两人在当地不忘宣扬大汉国威。

结果车师降汉还不到一年,也就是75年的三月,北匈奴就出两万骑兵攻打车师,最开始耿恭派出了三百士兵出击,自然是有去无回,北匈奴继续攻打车师,并杀死了车师后王,继而攻打金蒲城。耿恭和北匈奴之间兵力悬殊,耿恭只能智取,他结合自身情况,利用毒箭打退了北匈奴的进攻,然后领兵离开金蒲城而到了易守难攻的疏勒城中据守。

很快,北匈奴就发兵攻打疏勒城,试图截断涧水让疏勒城无水,耿恭只好下令在城内挖深井饮水,并示之于城外的北匈奴,北匈奴见金蒲城不好攻,就暂时撤军。我们看,在最开始的对决中,北匈奴是没有在耿恭这里占到便宜的,但双方毕竟兵力悬殊,而且还有别的小国加入到战争中来,时间一长,汉军自然就吃亏了。

北匈奴不仅围攻了耿恭,更将关宠围困在柳中城,而焉耆国、龟兹国攻打西域都护陈睦,致其全军覆没。耿恭和关宠的那点兵力合起来也不过才千余人,如何能够抵挡北匈奴和一些西域小国的攻打呢?况且车师也在这个时候背叛了汉朝,出兵攻打耿恭。

西域出现战事,中原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但东汉朝廷根本无暇西顾,因为这个时候汉明帝刘庄去世了,先帝去世新君登基,正是忙的时候,没有人会管西域的这场战事,历史将耿恭逼近了死胡同,似乎等待着他的就是死亡。

但即便如此,耿恭也没有放弃,而且后王部的夫人是汉朝人的后裔,因此曾多次给耿恭提供情报,并资助其粮草,让耿恭能够获得短暂的喘息时间,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数月之后,耿恭和自己的部下已经无粮可吃,以至于“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即便如此,耿恭还是带领部下顽强的守着疏勒城,誓与疏勒城共存亡,他们从几百人变成了几十人,依旧在坚持着,北匈奴人试图用官职和美女还诱使耿恭投降,而耿恭则将使者诱进城中,然后将其带到城墙之上,杀死而烤熟,让将士们吃了。

写到这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岳飞的那句诗:“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孤注一掷。当然,耿恭的行为惹怒了北单于,招致了更猛烈的进攻,只不过仍旧攻不下来。

耿恭这边只余下几十人,关宠那边情况更糟糕,很快就全军覆没了,不过关宠在死之前已经上书朝廷请求支援,而当时的汉章帝已经顺利登基,朝廷已经开始正常运作,于是针对派不派援兵而召开了一次大会,会上第五伦认为不必救,而鲍昱则力主出兵救援。

在鲍昱看来,如果不救,那必然会导致“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况且如果这次不救,下次匈奴再次犯边的时候,如何能用的动将士呢?汉章帝这才下令出兵,集合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共七千余人驰援,他们先到达了柳中城,在交河城一战中给了北匈奴以沉重的打击,北匈奴逃窜而去,而关宠也已经去世,于是援军准备回撤。

没有人想到或者说没有人愿意去想疏勒城中的耿恭,就在这个时候,援军中的范羌站了出来,要求援军必须去疏勒城,但援军的几个领导都不肯去,最后给了范羌两千士兵,让他自己去救。

范羌原本就是耿恭的部下,这次之所以在援军之中就是因为他之前奉命到敦煌迎兵士寒服,然后遇到了援军,才有了这后来的事情,他带着两千士兵赶往疏勒城,疏勒城不比柳中城,它地势险要,援军在前进的过程中遭遇大雪,将士们堪堪走到城门外。

此时疲惫不堪的守城将士还以为又来了匈奴兵,在得知是范羌后将援军迎进城中,他们在第二天踏上了归途,然后归途并不那么顺利,在离开疏勒城的时候,耿恭和他的部下加起来尚有26人,结果忍饥挨饿的他们在归程中还不断遭遇匈奴的攻击,再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劣,等他们历时三个月到达玉门关的时候,耿恭和他的部下不过还剩下13人,且这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狼狈吗?并不,恰恰相反,更多的是让人感动。十三将士归玉门怎么看都是让人读了热血沸腾的一个故事,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事件,就像是一个故事,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这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令人热血沸腾,让人情不自禁、泪如雨下的故事。

只不过这个故事的结尾并不那么完美,等耿恭等十三人归汉之后,中郎将郑众进言: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鲍昱也认为耿恭节过苏武,因此为耿恭请功,于是汉章帝下令让耿恭做了骑都尉,石修做了洛阳市丞,张封做了雍营司马,范羌做了共丞,其余九人都进了羽林军。这虽然算不上大赏,但也算是给了十三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到了第二年,耿恭又被提拔为长水校尉,也是这一年,羌人作乱,耿恭上疏对付羌人的策略,被汉章帝下令与皇太后的弟弟马防去讨伐羌人,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但耿恭和马防起了冲突。耿恭遭到排挤,被弹劾“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此时,汉章帝并没有记得耿恭所立下的大功,直接将耿恭召回朝廷,然后将其逮捕入狱,后又罢免了他的官职,将其遣送回老家,此时距离十三将士归玉门不过才两年的时间。耿恭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被起用,不久即在老家郁郁而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iaochangshi/914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