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怎么治

生活小常识 2024-01-21 16:35:49   点击量 : 9792  

作者 : 爱生活爱宝贝

早期婴儿脑损伤是指1岁以前,产前产后由于外环境影响而发生的脑组织伤害。脑组织损害的程度主要不决定于伤害的原因(如宫内窒息、缺氧、感染、中毒和机械性损伤),而是伤害发生在什么样的发育时期。临床表现为脑性瘫痪、智力缺陷和癫痫。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新生儿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积水性无脑畸形,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婴儿硬膜下水瘤,蛛网膜囊肿等。以下分别叙述。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疾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另外一个原因是产伤。

早产儿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很高,多为脑的生发层出血,继发脑室内出血和脑实质内出血。生发层位于室管膜下,该处静脉壁很薄,细胞增生活跃,这些细胞是原始的神经元,以后沿着神经胶质细胞的放射状纤维束,非常有规章地向皮质预定的部位移行。生发层在胚胎34~36周退化。胚胎40周,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已完成移行过程。生发层出血的原因是血管分水岭区缺氧缺血性损害。一般发生于早产儿生后28天之内。临床上常用超声检查,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

足月婴儿颅内出血原因是产伤和缺氧缺血性损害。产伤引起颅内出血,按出血部位分,以硬膜下出血最多,以下依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基底池出血。硬膜下血肿多数沿纵裂(大脑镰)和小脑幕分布,多为单侧。产伤也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娩时,胎头通过产道,额枕部受到突然的压力(缩短额顶径的压力),作用在小脑幕和大脑镰的后部,继而引起静脉撕裂,形成硬膜下血肿。

CT:颅内血肿密度高于周围脑组织,原因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较高的密度。新鲜血肿,血液凝固收缩,与血清分离,血肿密度显著增加;新鲜血液CT值50±HU,血肿CT值可以高达80~90HU。若患儿贫血或出血被脑脊液稀释,或血肿体积太小,也可表现为等密度,不易诊断。新鲜血肿经过1~2周后,凝血块液化,血红蛋白吸收,血肿逐渐由高密度演化为等密度,最后为低密度(图)。

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新生儿硬膜下血肿常见于大脑镰和小脑幕附近(图)。

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脑沟、脑裂、脑池内高密度影像(图)。

二、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全部脑组织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不包括因一支或几支血管狭窄、闭塞引起的脑梗塞。常见原因有:长时间严重的低血压,心跳骤停后复苏,新生儿窒息,一氧化碳中毒。病理上缺氧缺血性脑病分为两种类型:①分水岭梗塞(Watershed infarction);②弥漫性脑皮质坏死(generalized cortical necrosis)。常见发病部位为顶枕区和基底神经节。儿童和成人的分水岭区不同。成人的分水岭区位于周围和矢状窦旁区(图),因而分水岭梗塞的部位儿童与成人不同。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的分水岭区也不一样。他们的缺氧缺血性脑损害也不一样。足月婴儿脑内供血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动脉,一种是离脑室动脉,从脑室旁区外行进入大脑(离心的);另一种是向心的,从脑表面走向脑室,或者称趋脑室动脉。这两种动脉的分水岭区位于皮层下白质。而胎龄仅为6个月的早产儿,离脑室动脉不发育或发育很差,几乎全部血供应均来自趋脑室动脉。故早产儿的分水岭区位于脑室周围。如果发生血流灌注障碍,以及自身调节功能丧失(见于早产儿),脑室旁深部白质区是缺氧损害的高发区。典型的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1ar leukomalacia, PVL)。早产儿体重越小,发生本病的机会越多,孪生的早产儿又患透明膜病者,发生本病的机会也多。急性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多由超声检查发现。亚急性期可用CT、MR检查。MR显示多发的脑室周围小腔隙,周围可合并出血。T1像上为高信号。慢性期,这些多发腔隙逐渐与侧脑室融合,使侧室扩大,形态不规则。脑室旁白质厚度明显减小,由于残留神经胶质增生,在长TR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早产儿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不仅表现为脑室旁白质软化,还表现脑室内或脑室旁生发层出血。早产儿脑室旁仍然有生发层基质(germina1 matrix),这种组织含有复杂而精细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很脆弱,血压改变容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室内和室旁出血。缺氧时,血中CO2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脑血管扩张。缺氧初期血压升高,可引起毛细血管出血。根据出血严重程度,分为4级:

I级 出血限于生发层,脑室内几乎看不到出血。

II级 脑室内和脑室旁均可见出血,脑室内出血小于脑室面积的50%,脑室不扩大。

III级 大量脑室内出血,脑室扩大。

IV级 脑室内和脑室旁出血,合并脑实质内出血。绝大多数脑室内和室旁出血引起一过性脑积水,后者多数在4~6周内恢复。

足月婴儿的缺氧缺血性损害,目前了解还不像早产儿那样清楚。足月新生儿,脑血液供应的分水岭区位于皮质-皮质下区、矢状面两旁,还有髓鞘化活跃的部位。严重病例表现多囊性脑软化。一般延髓和小脑不受累及。

足月婴儿或新生儿,原先脑室旁生发层组织已不活跃,大脑皮质开始分层,血管丰富,容易受缺血和缺氧的损伤,出现皮层坏死、白质出血、软化或梗塞。梗塞位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白质。因为脑皮质层状坏死常常是出血性的,亚急性期T1加权像上表现脑回样高信号。

足月婴儿,围产期有过窒息,可以有特征性的CT表现。窒息后24~48小时内可以发生严重的弥漫性脑水肿。CT表现弥漫性脑实质密度减低,但是小脑、脑干和基底神经节可保留相对较高密度,而大脑半球密度显著减低,出现所谓“反转征(reversal sign)”。几天以后发生出血性脑皮质坏死,继而出现钙化,最后表现重度脑萎缩(图)。

三、无脑性脑积水畸形或水脑畸形(Hydranencephaly)

本病是胎儿大脑已经形成以后,发生颈内动脉闭塞,以后脑组织萎缩,变成一种边缘性的膜样结构,脑组织全被脑脊液代替。但脑干、小脑、大脑颞叶、枕叶和大脑镰不受影响(注意与前脑无裂畸形鉴别,后者没有大脑镰)。若头围较小,CT诊断本病比较容易。如头颅明显增大,则与脑积水不易鉴别。但是脑积水一般表现进行性头围增加,而本病相对是静止的,没有头围增加。脑积水血管造影表现变细但仍存在的血管,鞘内注射造影剂,侧裂内有造影剂充盈,而水脑畸形则不具备这些表现。

四、先天性脑穿通畸形(孔洞脑,Congenital porencephaly)

这种畸形是指位于大脑半球内脑实质破坏,或因发育异常形成的含有脑脊液的大囊腔。脑实质的破坏一般发生于妊娠的第三个月或分娩期,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如颅内出血、梗塞、脑炎和外伤,大部分原因是胎儿在子宫内发生脑血管闭塞,继而引起脑梗塞。相当多的病例可以不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因囊肿的占位效应有临床症状:如头颅外形增大,颅内压增高,癫痫样发作,发育延迟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CT表现边界清楚的、均匀一致的囊性病变,形状多为圆形或楔形,楔形尖端指向脑室。可以有肿块效应,压迫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此种囊肿一般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相通,也可以不相通,常合并脑积水和脑萎缩。

脑穿通畸形发生于脑组织分化发育完成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破坏缺损,也可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相通,多为圆形,壁为瘢痕或增生的胶质(图)。

五、婴儿硬膜下水瘤(subdural hygroma)

本病多发生在1岁以内,2岁以后则很少见到。硬膜下水瘤多位于额顶部,两侧对称。病因是反复出血,导致静脉血栓栓塞,脑膜炎。CT表现颅骨内板旁镰刀状或梭形条状密度减低区。若病变较大,可压迫脑室,常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若经前囟针吸或引流,CT显示有良好的疗效。

六、蛛网膜囊肿(arachnoid cyst)

蛛网膜囊肿是含有脑脊液的闭合空腔,位于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是一种先天畸形,一般位于基底池和纵裂池,以侧裂池和颞窝常见。囊肿生长缓慢,以月、年计。早期多无症状,到成年以后才被发现。临床表现癫痫发作,颅骨畸形,颅压增高等征象。囊肿若位于第三脑室附近或位于四叠体池、或枕大池,可以继发梗阻性脑积水。颞叶蛛网膜囊肿,CT表现为脑脊液密度,与颅骨贴邻并向大脑半球脑实质内突入。位于囊肿表面的颅骨可向外膨出或变薄,可有占位效应。偶尔蛛网膜囊肿并发硬膜下水瘤或慢性硬膜下血肿(图)。

七、脑萎缩(cerebra1 atrophy)

婴儿早期脑组织受到血管性和感染性损害可引起脑萎缩。CT表现脑沟较深、较宽,脑体积减小,这种表现如出现于2岁以后的儿童,则是诊断脑萎缩的可靠征象。

限局性脑萎缩CT和MR表现一侧性或局限性脑室扩大,脑池、脑裂、脑沟变宽变深。或有瘢痕脑回(Ulegyria),后者见于大脑皮质瘢痕收缩。

头颅一侧萎缩(Cranial hemiatrophy)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限局性萎缩。可能是由于广泛梗塞引起一侧半球萎缩,患侧头颅骨外形较小,颅骨增厚,板障气化。CT显示单侧脑室扩张,脑池、脑沟扩张,中线结构包括大脑镰向萎缩一侧移位。

更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怎么治”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生活常识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iaochangshi/2165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