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号,2023国际减灾日是哪天

生活小常识 2023-10-23 16:37:49   点击量 : 5031  

作者 : 生活常识网

国际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号,2023国际减灾日是哪天

导语:自然灾害有哪些呢?比如说常见的台风,暴雨,暴雪,龙卷风,泥石流,冰雹,地震等等。一旦发生比较大型的地震灾害,都会付出严重的损失代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提前学会一些规避自然灾害的方法,现在,有一个关于自然灾害的节日,叫做国际减灾日。那么,国际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号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号

自然灾害

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2023年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

国际减灾日的由来

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此后这一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分别在1987年12月11日通过的第42届联大169号决议、1988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43届联大203号决议,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89年的99号决议中,都对开展国际减灾十年的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透过了经社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报告,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少自然灾害日”。

1990年10月10日是第一个“国际减灾十年”日,联大还确认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国际行动纲领。

2001年联大决定继续在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纪念国际减灾日,并借此在全球倡导减少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备战。

暴雨

自然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酸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八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雪灾、暴雨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哪一天

?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


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于1984年7月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的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 每年防灾减灾日是几号

  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 每年防灾减灾日是几号

  全国防灾减灾日时间是每年5月12日。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设立全国性的防灾减灾日,既顺应了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也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正确理解“5·12”防灾减灾图标的涵义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基本元素:彩虹、伞、人

  寓意:

  1、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

  2、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

  3、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

  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防灾减灾科普知识

  1、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有房屋倒塌、触电和火灾、煤气泄露。

  2、为了减少地震伤亡,最重要的是在平常学习防震知识,做好防震准备。

  3、家庭防震包的基本物品应有:矿泉水、保鲜食品、半导体收音机、电池、电筒、急救用品。

  4、为防震准备,每个家庭成员都应知道防震包存放的地点,以及煤气开关、供电闸盒的位置和关闭的方法。

  5、在楼房里居住、工作、学习时,应熟悉附近的安全广场和避震的疏散路线。

  6、平时应熟悉住所周围的环境,地震时要避开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段,如烟囱、断墙附近等。

  7、家里的顶柜上或高架上不可放置过重的物品。

  8、大地震一般在10-15秒后会发生房屋倒塌,因此要抓紧时间,行动果断,紧急避险。

  9、室内较为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的墙根、内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处。

  10、避震时自我保护、防止伤害的措施有:镇静选好躲避处,蹲下或坐下,低头,头部尽量靠近墙面。

  11、为避免异物伤害,避震时可以用枕头、被褥或书包保护头部。

  12、在户外遇到地震时,要及时躲避到街心广场或空旷的场地。

  13、在教室上课时遇到地震,应听从老师指挥,及时躲避或有序疏散。

  14、在操场上遇到地震时,应原地不动迅速蹲下,用手保护自己的头部。

  15、在行使的公交车上遇到地震时,要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椅等。

更多“国际减灾日是每年的几月几号,2023国际减灾日是哪天”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生活常识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iaochangshi/17836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