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木取火是什么道理?需要什么条件?

生活小常识 2023-04-20 06:47:43   点击量 : 7144  

作者 : 小艾同学

钻木取火是什么道理?需要什么条件?

题目:

钻木取火是什么道理?需要什么条件?

解答:

自燃啊 属于物理原理 木头 而且要选对木头哦 用木头与木头之间的摩擦出来的火

钻木取火的故事来历是什么?

传说在一万年前,生活在古昆仑山上的一个族群,族中的智者一日看到有鸟啄燧木时产生火苗,受此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这个族群也因此被称为燧人氏族。

袁枚《新齐谐·燧人钻火树》:“教燧人皇帝钻木取火,以作大烹。”

鲁迅《南腔北调集·火》:“但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

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没有墨,就用钻木取火的办法把棉花烧成灰,滴上几滴水,就代替了墨。”

罗隐《两同书·理乱》:“昔伯益凿井, 燧人钻木。水火之利,於今赖之。”

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钻木取火的发明来源于我国古时的神话传说。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传说。传说中有一些大人物,这些人往往既是首领,又是一个发明家。这种传说多半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想象出来的。

燧人氏钻木取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燧人钻木取火教给的许多道理与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有鸟若鴞 ,啄树则灿然火出。”这一自然现象所启发,悟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

翻译为有一个圣人,漫游到了日月所照以外的远方,来到此国,在这棵大树下休息。忽然看见许多象鸮样的鸟,在大树的枝叶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

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扩展资料:

智者认识了火,知道了火的广泛用途。但自然界中的火并不是到处都有,随时存在的,再大的森林大火总有熄灭的时候。

为了使人类时时处处都能找到火与用上火,智者开始了艰难地人工取火方法的探索,经过千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钻木取火与点石击火两种方法,使中华民族的先人掌握了用火与取火技术。

由于钻木取火中大多使用的是燧木,于是人们便把发明人工取火技术之人尊之为“燧”,称为“燧人氏”。远古人相信燧,跟随燧,很快便形成了以燧为首的远古人类氏族部落,这个氏族部落被后世形象地称为“燧明国”。

中华民族素有崇拜“鼻祖”的传统,对火的发现者并教会人类使用取火技术的人尊之为“燧皇”与“火神”或“火祖”。

什么是钻木取火

第一种:古典式钻木取火法这是被了解得最广泛,但同时也是最困难的一种方法.
首先,找到合适的木材做钻板,干燥的白杨、柳树等等会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它们的质地较软.再找到合适的树枝做钻头,相对较硬一些就可以,条件不像钻板一般苛刻.然后,把钻板边缘钻出倒“V”形的小槽.
最后,在钻板下放入一个易燃的火绒或者枯树叶,然后双手用力钻动,直到钻出火来为止.
第二种:双人经典钻木法其他步骤跟第一种方法相同,不同的是这次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带凹槽的木头盖子把钻轴固定在钻板上,另一个人用摩擦力较大的绳子或藤条在钻轴上缠几圈,然后快速来回拉动.这种双人合作的效率比第一种强得多.
第三种:简易刨子取火法将软质木板挖一长槽,槽的前方放置易燃火绒,用较硬木条向前推动,直到火星将火绒点燃.
第四种:易洛魁族式取火法由易洛魁族发明的这个装置取火效率相当高.钻轴的一端用两根绳子缠绕,绳子的另一端分固定在一个硬质横板上.钻轴的中间部位用一个硬质木轮做加速器.
当把绳子缠好后用力向下压横板,就能使钻轴产生极快的转速,然后钻出火花.
第五种:弓弦钻木法同第二种双人钻木法类似,只不过可由一人完成.
钻轴上方同样覆盖一个有凹槽的盖子,然后用弓弦样子的工具快速拉动.
第六种:穴居时代的经典火种保留法无论是用钻木取火还是其他的什么方法,都需要一个适当的介质配合火的燃烧.当周围环境非常潮湿时,一般的材料很难燃着.
用干燥的材料盘成鸟巢形状,中间部分掏空,尽量保持松软,然后垫上一层火绒.这样即使在潮湿的天气也能让它遇火星便燃着.
第七种:火石取火法这种就没什么科技含量了,用打火石打击硬质的材料,比如钢刀、花岗岩等等.
火石的上面垫上易燃的火绒或是已烧焦的布料,打击便燃着.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越是有棱角的石头打击火石效果越好,当一块硬石边缘太圆滑时,需要把它在大石上摔碎,这样就能现出尖锐的棱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iaochangshi/1195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